很有趣的,在大學最後兩年的暑假,分別參加了YEF和Tic100兩個國內大型的創業競賽,雖然說結果都不是很好,YEF最後沒選上代表,tic100進了決賽之後就被刷掉了,不過,在參加完之後,對這類創業競賽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首先我必須說,如果你已經有能力,那麼創業競賽不適合你。

Zuckerberg並不需要創業競賽就可以把世界搞得天翻地覆,像我有兩個同學,大四和其他幾個同學約一約,就創了個網站 shotwill, 上次還被邀請去參加創業聚會去做海報展示,他們哪需要參加什麼創業比賽,他們需要創投跟完整的創業諮詢; 比如說,之前鬧得沸沸湯湯Now.in事件,如果之前就有創業諮詢來為創辦人分析其中的權利爭議,也許就不會誤觸版權地雷。

目前,包括YEF和tic100兩個競賽,用意都不是讓人們真的要去創業的創業競賽,而比較像一種創業的訓練,試著跟不同的領域的隊友合作,去做一個提案,從而去學習創業的不同面相,行銷、財務、技術,無論未來有沒有要創業,這些東西也許都用得上。

所以說,我對參加創業競賽會有幾點建議:

排掉時間,全心投入:

都已經投入了,就全心投入,不要被自己的能力或學歷給限制住了,去學一些以前沒學過的東西,學技術就只做技術不碰財務內容,問題是如果你創業了,這些東西你不碰嗎?
跟我同屆的YEF有一組,他們決定:以前不會做投影片的來做投影片,不會簡報的來練簡報,沒學過財務報表的來寫財務報表, 可以想見他們這組一定超花時間,每個人不但要學新的內容,還要教會別人其他東西,但比賽結束,他們一定學會了很多東西。

參加一個比賽動輒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從學期中延伸到暑假,會有很多外務、課業來干擾,參加比賽前一定要想好自己參賽的目的,然後放開心胸好好學習,這樣才會學到最多。

如果你已經參加了兩次創業競賽,為什麼還要參加第三次?

就如我上面說的,台灣的創業競賽大部分都不是要幫助你創業,而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經過兩次的創業競賽之後,對於大部分訓練的內容: 商業模式、簡報、財務,應該都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說,如果你已經參加了兩次創業競賽,為什麼還要參加第三次?

參賽很花時間,如果已經有人兩次參賽的經驗,下一步:就直接去創業吧~
其實直接了當的說,就算參加過兩次的創業競賽,對創業這碼子事,還是很茫然;因為實際去創業所面對的困難,遠比競賽模擬的還要多很多,競賽不是真的,去做才是真的。

創業不急,基本功更重要:

最後一個想法,目前幾個創業競賽主打都是科技產業,瞄準的族群是大學、大專生;這一兩年因為網路產業跟App產業興起的關係,這幾年的創業競賽跟創業消息大部分都是App相關。
從另一方面來看,網路產業跟App產業技術門檻比較低,相對競爭也遠較其他產業激烈。

在這裡引用一位學長的話:

台灣學生並不缺創新創意,我們缺的是基本功。

比如說Intel,這是完完全全比基本功的產業;ARM要和Intel競爭,也是在RISC的架構投資了大量的設計,一切都是基本功的累積,排除了大量競爭者的競爭,得到的影響力和回報也高至少一個數量級; 上次聽了一個創業小聚有關專作「安全交易晶片」的簡報,只能以嘆為觀止來形容,那完全是不同層次的創業。
在這裡我想舉上次看到的Garmin做例子,GPS技術剛起步,其實只有鑽研導航相關的人能夠做實際應用,其他人是沒有機會的,甚至根本看不到這方面的機會,研究的東西不會沒用,只是時候未到。

創業不急,基本功更重要,有基本功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執行的實力。


以上是幾點個人對創業競賽的想法,參加過競賽,也知道自己離創業還有一段距離,特別是自己在專業技術上的投入還有待加強; tic100結束之後,我也要加入碩士班,之後可能也要先工作幾年,甚至是一輩子工作下去到退休。

上次有學弟問我,你出來之後要做什麼?我直接了當的回答:「創業」,他回傳給我個:「!」XD

的確,回答創業聽起來很威,其實我內心何嘗不是惶恐,不知該如何下手呢?
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參加創業競賽未必會創業,也未必要創業,而是知道有創業這條路,這兩年在YEF和tic100種下的種子,希望有一天能發出它們的芽;種子發芽需要時間,創業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