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評:
4.5/10
浪費時間
看看就好
值得一看
非看不可
細評:
上星期六,進電影院看了登月先鋒,講述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故事,事實上整部電影登陸月球只佔了最後一小部分。
真正的主題其實是整個阿波羅計畫。
整部電影最想表達的,一方面是阿姆斯壯個人的視角,第二是登陸月球的代價:太空人面對的風險,如何說謊換取大眾與政府的支持, 整部呈現一種沉靜帶點肅殺的風格,甚至有一點沉悶了,隔壁的觀眾中途也抱怨快睡著了。
例如本片一直強調的:從失敗中學習教訓,最後就能成功;在地上學習教訓,才不用到天上出事 片中演出阿波羅 1 號的慘劇 ,在地面上燒死 3 名太空人,肇因是太空船的純氧環境,造成火勢無法收拾
最後阿波羅 11 號的登月任務中,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一段對話是地面人員要求太空人檢查太空船的氮氣槽,多少暗示了三位太空人犧牲並不是沒有價值:太空船已經從從純氧(甚至高壓純氧)換成氮氧混合環境。
- 前段出現片刻的三軸旋轉模擬器,呼應了後來雙子星失控時的操作
- 中段出現失事的登陸模擬器,因為操作不慎炸成一團火球
多少可以用「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來總結電影主軸。
回顧電影所沒有說到的部分,像是為了支援阿波羅計劃的電子操作系統,硬是把積體電路研發出來,成為現今全球必須的電子工業;飛控軟體誕生了最先進的作業系統
。
現今我們熟知的各項科技當中,許多都是為了登陸月球而發明的,在挑戰困難的犧牲跟血淚中,人類文明得以進一步開展,正如前些日子的關鍵少數,從太空計畫裡應用更多的數學、電腦。
這也是為啥我不太相信整個阿波羅計畫是在電影棚拍攝或是外星人帶黑科技來的原因, 整個計劃不是只有太空總署跟太空人,還包括整個美國的教育、工業、工程體系,全力去解決計劃遇到的難題; 要養批演員還下封口令可以,但要怎麼騙過全美國數萬乃至數十萬的計畫外圍人員?
進步總在難題產生,兩位不約而同發明電晶體的人,都是為了解決當時:用電子零件組起的來的電腦,錯誤率無可避免的飆升的問題,發明在晶體上直接製造電路。
有個理論是,世界上通常會有數個人同時發明同一個東西,或是解決某個難題;正是因為大家汲汲營營的,都是社會上正在面臨的問題。
我覺得反面也說得通,只要任何人宣稱:我的發明或發現是天來一筆、獨一無二、外星科技,沒有前人累積,沒有其他人相互砥礪,這發明多半會是假的。
一不小心好像說太多了。
因為個人中二時代曾經是個太空迷,把學校圖書館相關的書都看過了,看到這電影多少還是挺興奮的。
但整部電影我的總分不會太高,一方面電影步調太過沉重,二方面想要表達的東西又太過隱晦。
橫跨尺度太長反而讓電影抓不到重心,最後在阿波羅 11 號的發射、取出登月艙、登陸…然後在回來的瞬間嘎然而止。
我是覺得犧牲 - 學習 - 成功 的表現可以再明確一些,對普羅大眾來說可能更好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