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這樣子的,最近有一位很紅的藝人 BBB 拍了高雄市拍了一部 MV,他的宣傳詞是這樣寫的:

BBB 自掏腰包為高雄拍攝的MV『來去高雄』,懇求大家幫助負債累累的高雄市政府不用花任何一毛宣傳費,就可以讓大家湧入高雄拚觀光! 達到宣傳高雄的最大效果,請大家努力、用力的轉發分享MV,靠全民的力量達到最大成效!」

剛好最近,政府宣佈因為上半年的稅收有盈餘,同樣也引發一番爭辯,畢竟現在中華台北還有這麼多債務,稅收有多是不是應該先還債?對照組正好是台北市市長,在第一任任期中主打政績即是償還市府負債。

這一連串看完突然有一點感想,跟之前看書的心得結合一下來寫篇文章。

當然我本文無意支持或反對現下政府將稅金盈餘退,或者 BBB 的影片是好是壞有效無效,純粹就貼文背後的精神來評論。
我覺得這篇貼文剛好非常傳神的傳達了兩個概念:

  1. 負債累累的高雄市政府需要幫助。
  2. 不花政府一毛錢就是讚,大家要多鼓勵。

相對應到退稅議題上面,就是:

  1. 負債累累的政府不應該再退稅。
  2. 政府不該亂花錢,應該努力減少負債。

說起來有點華國人老一輩刻苦經營儲蓄的精神。

我們常被教導/認為的省錢就是好,負債就是壞,真的嗎?

假設我們地方政府一年歲入是 400 億元,而台北捷運第一期的工程就花了 4000 億,很明顯的如果政府是無法一口氣開工所有的捷運,而必須分年編列預算分年開工; 相對的政府可以借債,一口氣先借 4000 億元把捷運蓋完,然後分年的慢慢還債。
雖然後者利率會造成多一些成本,可是早點同時開工的話,可以在土地還便宜的時及早徵收,儘早擺脫交通黑暗期,減少道路車禍傷亡,這些都是獲利。

用個更簡單的例子,為何長輩當年都會貸款買房呢?負債不是不好嗎?更別提那個時候借錢利率高得嚇人呢。 但借錢買房卻有它的道理在,可以更早享用住房,在房子便宜的時候先買,負債+房子也可能比滿手現金來得保值。
或者再簡單一點,假設今天持有台GG的股票,每年有 2% 的收益,而銀行的利率是 1%, 請在「沒有負債沒有股票」跟「欠銀行 100 萬但有等值的台GG股票」兩者間做選擇,前者沒有負債,但以賺錢來看後者才是好的。

上面幾個例子,都在說明省錢是好負債是壞的概念,其實不一定正確,重點要看錢灑出去會換到什麼資產回來,然後評估那個資產合不合理。
我第一次意識到這個觀念,在之前閱讀<21世紀資本論>時裡面的一小段:

殖民時期英法兩國持有的國外資產和帶來的收益,足以使他們承受貿易赤字同時仍有收益…… 汲汲營營堅守貿易順差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持有資本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在不工作的狀況下,繼續消費、累積資本。

同樣的,所有的資產應該要攤開來看,堅守黑字不是絕對,有錢無債只意味著持有「錢」這個資產,而放棄其他可能更高報酬,拿債滾錢的選擇; 畢竟長期來看,隨著通膨錢這個資產可能是最沒價值的(你也可以說錢最不值錢XD),所謂保值,就是在比哪個資產價值流失得比錢還慢; 政府可以把錢換成火車、航廈、或者乾脆一點換成未來的小孩也可能更賺,至少他們有機會在未來滾出更多小孩。

當然:省錢是好、負債是錯這是個很鐵的概念,直覺上來說很像真的,強者我同學台大財金系畢業一樣逃不過這觀念的束縛 (雖然我私心認為他不是不懂,只是戴著有色眼鏡所以反對啦)。

另外一句:省錢是好的嗎?

同樣不盡然。

比如說,如果省錢很重要,為什麼我每天不走路回家呢? 因為我搭公車 15 元車程大概 40 分鐘;走路 0 元大概 2-3 小時,搭公車多出來的時間,我可以多寫幾行程式多看一些書,都能比省下的公車錢更有生產力,在這裡,省錢意味著失去時間這項隱形的成本。
花錢可以換到一些隱形的東西,像是請老師是換他的經驗,買珍奶是換舌尖的快樂,或者那個讓人津津樂道的笑話: 一個美國工程師拿一半的薪水請三個印度工程師,把工作都包給他們做,自己上班就可以爽爽過,買工程師是換自己的時間。

就像非常早非常早,當我剛被 Free Software 傳教的時候,都會有一段時間覺得為什麼不要整個社會、政府機關改用 Libre Office 就好了? 作業系統全部換 Linux 啊,不是超省錢?碰久一點之後就會發現,要對應世界上這麼多、每個都不同規格的硬體, 不像 Mac 筆電因為規格全是硬性規定,Windows 雖然沒事出點包然後使用上被大家幹到翻, 在穩定、方便、統一規格上仍然把其他 Mac/Linux 壓在地上打,如果加上 Office 系列產品那又更不得了。

Window 可能要錢,但它有 Microsoft 在背後支持,有 bug 會幫你修,全系列的相容性他們會注意,花錢買得到服務; Linux 是免費的,但它沒有客戶支援,沒有相容性支援,整個體驗加上去可能是負的。
所以才有那句諺語:免費的最貴,不收錢表示它有缺點讓它不夠格收錢,那你看得透那個缺點嗎? 花不花錢不是重點,重點是花了錢會換到什麼?權衡利弊,省不是一切。

事實上若綜觀國際商場的現況,諸如共享單車、網購平台、叫車服務等,這幾年都出現透過灑大錢補助來吸引使用者,負債買下市佔率, 及早建立規模優勢排除競爭者的手法(當然排除之後活不活得下去是另一回事),這跟做好自己產品吸引消費者上門的手法大相競庭。
HTC 不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作為最早推出智慧型手機的廠商,後來卻慢慢在行銷、通路的資源戰上被對手壓了過去?
堅守省錢少舉債思維的中華台北,宛若二戰時日本拿全民精英射手對付美軍機槍的手法,賺到省下來的小利卻不一定擋不過人家用資源硬推出來的優勢, 平常都稱讚中國狼性中國小確幸,來到行銷廣告的時候,眼下就來個標準的範例了,果然還是老話一句:一隻手指指著別人的時候,四隻手指指著自己。

啊不過話說回來我打了這麼多,個人資產配置還是都以現金為主,果然是:一隻手指指著別人的時候,四隻手指指著自己,啊哈哈哈…嗚嗚(誒。

落落長說了一堆不相干的東西,我想可以整理兩個 take-away:

  • 負債不是壞事,重點是要看負債換來什麼;錢只是資產的一個表現,要看整體資產是否有所增長,或者有機會成長。
  • 省錢不是好事,重點是花錢能換來什麼?能不能換到時間、方便、穩定、機會?省錢必有成本,你有沒有意識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