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十月把 nixie tube clock 完工之後,好像都在耍廢之類的,結果 11/12 月兩個月都沒有發文,
其實這兩個月裡面,有的時間都在改之前寫的 C parser
,
其實整體完成度愈來愈高了,今天發個文來整理一下到底做了啥。
這次做了幾個改變,主要的修正就是加上 expression, declaration, statment 的處理,也學到不少東西,這裡一一列一下:
macro
這是要對應之前寫的 parse_fail。
本來 parse_fail 的用意,就是在剖析出錯的時候,把程式終結掉,然後丟一點錯誤訊息出來;本來我的實作是一個函式,利用 unreachable! 丟出錯誤:
fn parse_fail(pair: Pair<Rule>) -> ! {
let rule = pair.as_rule();
let s = pair.into_span().as_str();
unreachable!("unexpected rule {:?} with content {}", rule, s)
}
這樣的實作會有個問題,在程式終止之後的位置一律都會在 parse_fail 這個函式裡,而不是真正出錯的剖析函式,要除錯必須開 stack trace 才能做到。
為了避免這個狀況,我們改用 macro 實作 parse_fail,這樣 unreachable! 就會在出錯的位置展開,在終止程式的時候給出正確的位置。
關於 macro 小弟在很早的時候有寫過一篇貧乏的介紹文
,
改起來也很簡單,把原本作為函式參數傳進來的 pair,由 macro 的 $x:expr 取代,然後用 $x 取代本來 code 裡面所有的 pair,如下:
macro_rules! parse_fail {
( $x:expr ) => {
{
let rule = $x.as_rule();
let s = $x.into_span().as_str();
unreachable!("unexpected rule {:?} with content {}", rule, s)
}
}
}
這樣所有程式裡的 parse_fail(pair) 就會自動開展成。
let rule = pair.as_rule();
let s = pair.into_span().as_str();
unreachable!("unexpected rule {:?} with content {}", rule, s)
另外有一個要注意的是,假設我 parse_fail 的 macro 寫在模組的 helper.rs 裡面,那麼在寫模組的 lib.rs 時,
mod helper 要在所有其他 mod 之前,並加上 #[macro_use] 修飾,這跟 rust 模組的編譯流程有關。
macro 是跟順序有關的,在 mod helper 之後這個 parse_fail 的 macro 才有定義,後面的 mod 才能使用這個 macro,詳細可以參考這篇
。
如果想讓使用 extern crate 的人也能使用這個 macro,就要在定義 macro 的時候在前面加上 #[macro_export]
的標籤,每個 macro 都需要單獨 export 才行。
處理 expression 的正確姿勢:
如果有看上一篇,會看到我用 PEG 套件 pest 的 precedence climbing 的功能來完成對 expression 的剖析,但其實那是不完整的,
原因在於我們把的做法是把 expression 直接導向 unary_expr (op_binary unary_expr)*
的組合,這樣我們看到 expression,
把它展開來就可以得到一大串 unary_expr
跟 op_binary
交錯的序列,把這串東西丟進 precedence climbing 裡面就能建好 expression tree 了。
但實際上的 C 語言比這還要複雜,expression 下面還有 assignment expression,conditional expression 等等,這些 expression 是必須存在的, 例如在變數 decl 的地方就會需要 assignment expression,我們本來的寫法把 assignment expression 等等都抹掉了要怎麼辦? 把它們加回去要怎麼讓本來的 precedence climbing 的 code 還能正確運作?
後來發現的正確處理方法是這樣的,在文法的部分要把 assignment expression 等東西加回去,裡面用到的三元運算子 ?: ,assignment operator =, +=, -= 等等都從 op_binary 裡面排除,像是這樣:
logicalOR_expr = _{ unary_expr ~ (op_binary ~ unary_expr)* }
conditional_expr = _{ logicalOR_expr ~ ( op_qmark ~ silent_expression ~ op_colon ~ conditional_expr)? }
assignment_expr = _{ (unary_expr ~ op_assign)* ~ conditional_expr }
silent_expression = _{ assignment_expr ~ (op_comma ~ assignment_expr)* }
expression = { assignment_expr ~ (op_comma ~ assignment_expr)* }
原本的 expression 現在只剩 logicalOR_expr,其他的都要拉出來自立條目,讓其他的文法如 declaration 能使用它,但同時都使用 _{} 讓剖析後他們不會吐一個 node 出來,這樣看到 expression 之後,展開來仍然是一串 unary_expr 跟 operator 交錯的序列。
這樣做的好處是 precedence climbing 仍然可以沿用,所有的 operator 都算在 expression 頭下,壞處是我們必須依文法去調整一些文法要不要吐出 node,現在的實作在有兩個特例:
一個是如上面所示,conditional expression 的規定是 logical_OR_expression ? expression : conditional_expression,有一個 expression 在裡面,這會違反我們的假設:把 expression 展開來看都會是 unary_expr 跟 operator 的組合,因此我們要加上一個特別的 silent_expression 在剖析完之後不會生成 expression node ,而是完全展開。
另一個剛好是反過來的狀況,在 C 的 initializer 文法(6.7.9)是這樣定的:
initializer -> assignment_expression | "{" initializer-list "}"
但…我們的 assignment_expression 是不存在的,如果 initializer 真的剖析為 assignment_expression, 展開 initializer 只會得到「一團 unary_expr 跟 operator 的組合」,會跟 initiailizer-list 搞在一起,所以反過來我新增了一個 initializer_expr,把 assignment expression 封起來:
initializer_expr -> assignment_expression
initializer -> initializer_expr | "{" initializer-list "}"
這樣拿到 initializer 就能放心展開,再看內容物是 initializer_expr 或 initializer-list 來決定下一步, 如果是 initializer_expr 就能放心的丟給 precedence climbing 去建 expression 了。
上面兩個例子都沒什麼道理可言,基本上就是見招拆招,大致就是兩條好像在說廢話的規則:
- 會展開的 rule 裡面出現這團 rule 的開頭,則開頭的 rule 代換成自動展開的版本。
- 會展開的 rule 跟其他 rule 並列,要再多包一層不會展開的版本。
! tag for = and ==
在這次修改之前都沒什麼機會用到 ! tag,也就是 PEG 裡的 Not predicate,這次在處理更複雜的 expression 遇到,
某些狀況 = 的優先權高過 == 以致 == 先被剖析成 = 了。
這時候 op_assign_eq 就要改為:
op_assign_eq = { "=" ~ !"=" }
來確保 = 之後沒有接著其他的 =。
comment
comment = _{ "/*" ~ (!"*/" ~ any)* ~ "*/" | "//" ~ (!"\n" ~ any)* ~ "\n" }
comment 也是這次的修改之一,同樣利用了 ! 的特性,上面兩條其實都滿直覺的:
開頭是 /* ,再來只要不是 */ 的內容,就可以匹配任何字元;開頭是 // 再來只要不是換行就可以匹配任何字元。
這兩個例子都使用了 Not predicate,功能很類似 C 裡面的 peek,偷看一下後面的東西而不消耗任何東西。
Hidden grammar:
這點比較不是程式的問題,而是 C 規格的問題,注意以下這些都符合 C grammar,但在工作上千萬別這麼寫,大概有十成的機率你會被電到天上飛 。
- volatile, restrict, const 隨便加,加幾個都沒關係
- 其實可以不用 type,這是符合文法的,gcc 在這裡會直接給你一個 int。
- 也可以宣告型別,儲存類型什麼的,最後…沒變數。
所以可以寫像是:
int const volatile const volatile const volatile const volatile const volatile const;
const * restrict restrict restrict a;
說真的,看到這樣寫 code 我也會把人電到天上飛,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C grammar 要允許這樣的文法就是,看到 gcc 編譯過我差點笑死。
現在離大致完成還有一個最大的難關,就是 declaration 那邊還有 struct, union, enum 等著處理,文法上是還好,更大的問題是不知道怎麼寫轉出來的 AST, 之前我大部分都參考強者我學長 suhorng 大大的 haskell 實作,或者參考一些 LLVM 的 IR 實作…當然是沒辦法到 LLVM 那麼複雜啦QQ。
總之最近進度嚴重卡關,這才是我為什麼在這裡打住寫篇文的原因(誒。
自己自幹 AST,配上最近工作上做的一些改動,讓我有了下面這個體會:
資訊源自於數學,本身是無窮的,正如數線上有無數的正整數,無窮的有理數,比無窮更無窮的無理數;數學這個「概念」本身就有無限的資訊
但有了電腦一切就不一樣了,我們只有有限的位元能夠近似數學的概念,所以就有了取捨。
用 64 位元可以表示到 18446744073709551615,大約是 10^19,於是 10^19 -> ∞ 的資訊就被捨去了;同理我們決定浮點數用 IEEE 754 表示,有些小數就是無法表示,無窮的資訊對上有限資源,其間的差距令人絕望。
就如我們把 C code parse 成 AST,AST 裡面要保留多少資訊?
像我這樣基本上只保留了簡單的 AST node,隨便建顆樹而已;LLVM 的 IR 就是許多嚴僅設計的物件,保留程式語言的繼承關係跟內部的屬性設計,在處理上就有更多能運用的資訊。
工作上需要的是用電腦處理幾何的資訊,像是點、線、四邊形,那麼一個線段的物件要儲存什麼資訊?
可以用起點終點來表示一條線,基於效率跟空間考量,我們可能可以存一下線段是不是垂直的、水平、甚至是不是斜上跟斜下,
但要不要存一個 double 的斜率呢?這就要看平常是不是很常需要算斜率了。
存更多的東西自然可以方便做些處理,但線段更新時也要更新更多的資訊。
捨去是面對資訊時的必要,資訊工程處理的問題一直都不是資訊太少而是資訊太多,而要捨去什麼資訊、保留什麼,這不是科學而是技藝, 這些都不是數學,不會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視需求去選擇,需要經驗、工具、模擬、除錯、測試……用實驗跟說理得到一個最佳近似的解。
正如大學學系的名字:資訊<工程>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