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供應鏈戰爭:砂、鹽、鐵、銅、鋰、石油的戰略價值 |
原書名 | Material World: A Substantial Story of Our Past and Future |
作者 | Ed Conway |
譯者 | 譚天 |
出版商 | 天下文化 |
出版日 | 2023-11-30 |
ISBN | 9786263555136 |
首先我必須說,台灣書商都會下一些比較聳動的標題,就像這本供應鏈戰爭跟副標的戰略價值。
事實上你看原文 Material World: A Substantial Story of Our Past and Future,
其實指的是內文作者發明的用詞 原料世界或者是物質世界,副標也只是人類的過去與未來的故事,壓根沒想到戰爭與戰略。
作者在某一年,參觀美國金礦的開採作業,見識到現代人類究竟是怎麼採礦時,出現了原料世界的想法。
相對於原料世界是所謂的虛擬世界 (ethereal world),例如我們每天滑 IG 看美照、打開電視就有近乎無限看不完的電影影集、
滑著手機食物送到府坐在電腦前面寫供應鏈戰爭的書評。
高科技好像一個百寶箱,特別對日常生活來說,看到美國的科技七巨頭 Apple, Microsoft, Amazon, Alphbet, Nvidia, Tesla, Meta
富可敵國,互相爭奪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每年每季都有全新的小玩意發表,AI 模型又加上了什麼更新。
而作者正是要撕破這虛擬世界的假象,無論哪家科技巨頭,都無法脫離物質世界憑空而起,所有的高科技都要回歸物質,
也就是作者選列而出的:砂、鹽、鐵、銅、石油、鋰。
這些物質為人類利用了千年之久(除了鋰),每年每季的全新產品,都有賴於百年以來從未變過,穩定地
(甚至有時候還用更便宜的價格)出產同樣物質的各式礦場。
作者並不是用什麼理科視角去探討這些物質,而是帶有一些歷史的感性切入,無論哪項物質,第一章都是從它的歷史與傳說切入,
玻璃(對這是砂子做的)起源的傳說、英國原始年代製鹽廠的遺跡、美國鄉村如何盛讚電力的引入、沙烏地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如何被找到?
隨後作者便展開它的探尋來源之旅,人類怎麼把這些東西挖出來,從礦物提煉成原料,很顯然的,作者利用了他的身分,
進到許多一般人進不去的地方,礦坑底部、電解廠、煉鋼廠、採礦船,而這也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難以見到的一面,鐵定會讓讀者們嘖嘖稱奇。
作者並未在此停下腳步,隨後他會一步步告訴大家這項物質如何經由全球供應鏈送到全世界,從原料變成我們的日常用品,
我們都把這些物質用去哪裡?
光從砂子一章,就分化出水泥、玻璃、矽晶三個不同的章節,這些意想不到的用途和終端產品,
再再說明作者為何選擇這項物質進到本書。
每樣物質的最後一章,作者都會提出未來展望,這個礦物有何未來,我們要從哪裡挖到更多的礦?它是否有替代品?我們是要省著用,還是回收度日?人類該如何從過去的匱乏學到未來。
這本書可以連結到我非常早以前寫的一篇文:AlphaGo 擊敗人類之後 , 這篇文內的分析從現在來看好像還算預測得不錯,真佩服當年的我自己,就且讓我引用當年我自己寫的文字:
塑膠、金屬、晶片,這些材料更是實現 AlphaGo 不可或缺的需求,現代社會是一個由人群、資訊、物質結合成的複合體, 從任何一樣東西往下延伸,都能像 Tree 一樣拉出一大團必需品,這一切適切的運作才能達到養活這麼龐大人口的巨大生產力。
在台灣因為這幾年台積電在世界上所受的注目,多少提醒我們製造業與物質的可貴,但可能還是沒多少人意識到鹽有多重要、
砂又有多重要,而單單一家台積電又是靠多少供應商供應的物質才撐起的。
在 2019 年日韓兩國互相衝突的時候,也曾發生類似的狀況,日方端出的武器原材料:氟化氫、光阻劑、氟聚酰亞胺
一口氣敲在半導體產業鏈的七寸,顯然在禁制前可能根本沒多少人知道這些材料是什麼,日本又怎麼佔到 90% 的市佔?
正如作者所說:原料世界是個隱身的世界,無論從實用觀點或歷史觀點,以這些原料的重要性來說,與他們大宗期貨市場的價格是對不上的。
以一部大塊頭的書來說,這本書很平易近人,但是如果…如果啦,你真的對看大塊頭的書感到苦手,推薦你可以玩一款叫 Factorio 的遊戲,大體上就可以體會這本書想講述的內容了。
遊戲就如同書一樣,一個墜機的太空人,必須使用整個星球的資源打造出人類科技的結晶:火箭,以便飛回太空,
於是就要如我們工業革命時代的老祖先一樣,開始挖煤挖鐵、打鐵煉鋼、抽石油製塑膠。
Factorio 自然是適度的簡化了現實以維持遊戲性,至少石油經過神奇的化工廠可以直接變塑膠,
有了鐵錠也可以直接作出彈藥,但在流程安排上卻絕不馬虎,我在書裡看到作者訪問煉油廠的時候,廠長說了:
我知道我們這裡看起來毫無規矩,如果可以從頭開始的話,我們應該可以蓋得更好一些
天哪這根本就是我在遊戲裡的寫照…每次工廠都蓋得一團亂巴不得拆掉重來,而書中描述的供應鏈惡夢也很自然的在遊戲裡重演,
無論缺乏哪種原料,亦或蟲蟲攻擊輸送帶,都會導致生產停止。
回頭想想我們的世界如何管理庫存?如何生產與交貨?這麼龐大的體系能毫無瑕疵順利運作根本是項奇蹟。
看完這本書大概有下列幾個心得與想法:
首先我們實在不該忽視物質的力量,中美近年來戰略競爭的態勢十分明顯,雖然美國在科技方面看似還有優勢,
但也有分析指出,在一個擁有龐大製造業與人力後勤的國家,和一個擁有高度生物科技和 AI 運算的國家,前者明顯在衝突中佔有優勢。
也許美國憑著地利、軍武科技和戰術上的優勢,海軍足以以一擋十,但如果中國造艦的速度是美國的一百倍快呢?
不提近期令人矚目的稀土,如果全世界的銅、鐵、矽、鋰原礦都要送去中國生產轉為可以使用的原物料,那麼開戰時美國要如何取得戰爭所需的資源?
發現心得不小心就把這本書真的說成供應鏈戰爭了,但其實這也是歷史中的常態,現今可能很難想像英國曾經
包辦了世界九成以上的銅產能,或是方從威尼斯手上奪得玻璃生產的龍頭,Glasgow 曾經煉鐵煉到烏煙瘴氣。
世界的生產中心就是這樣一路從英國轉移到德國、美國乃至於今天的中國,而陪伴我們千年的各式物質,
在我們達成更永續的未來以及更久之後,都不會從舞台上退下他們的身影。
如作者所言,人類社會以鐵為筋、以砂為骨、以鹽為血、以銅為神經、以石油為燃料,以鋰作為邁向未來的關鍵維生素。
個人的小小習慣,就是偶爾會去翻翻垃圾桶,看看同一辦公室的其他人有沒有好好做資源回收,從結果來看,
如此重要的物質世界不曾被好好認識過,我想,就推薦大家翻開此書,從每日沉浸的虛擬世界抽離,
好好感受並感激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吧。